湖南人大網>文獻資料>文獻資料>正文

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以良法促進發展 保障善治

來源:全國人大 作者: 編輯:redcloud 2023-05-11 16:45:52
湖南人大微信
公眾號二維碼
—分享—

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履職學習專題講座第三講

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以良法促進發展 保障善治

信春鷹

委員長、各位副委員長、秘書長、各位委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改革開放和建設現代化國家過程中的偉大創造,其歷程和成就在世界立法史上前所未有。

黨的十五大首次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十六大強調,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到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黨的十七大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提出要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十八大強調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十九大提出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二十大提出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

2012年12月4日,在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以憲法為最高法律規范,繼續完善以憲法為統帥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把國家各項事業和各項工作納入法制軌道,實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制度化、法制化。2022年1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譜寫新時代中國憲法實踐新篇章——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40周年》的重要文章中再次強調,“加快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增強法律規范體系的全面性、系統性、協調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工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適應改革開放發展的需要,從無法可依的歷史起點上起步,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有計劃、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法律制度建設,立法任務之重,克服的困難之多,解決的問題之復雜,史無前例。

從九屆全國人大開始,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工作就把到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作為立法工作政治任務,五年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都精心研究,每個立法項目都從建設法律體系的目標和結構中去考慮。九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五年間共審議124件法律、法律解釋和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草案,通過了其中的113件。十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明確提出任期內“以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目標、以提高立法質量為重點”的立法工作思路,五年間共審議憲法修正案和其他法律案106件,通過了其中的100件。十一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提高立法質量的前提下,抓緊制定在法律體系中起支架作用的法律,及時修改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法律規定,集中開展法律清理工作。五年間共審議法律、法律解釋和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草案93件,通過86件。

2011年1月24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召開會議,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在這個歷史節點上,我國有國家立法236件,行政法規690件,地方性法規8600件。法律體系形成的標準,一是涵蓋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法律部門已經齊全;二是各法律部門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經制定;三是相應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比較完備;四是法律體系內部規范總體做到科學和諧統一。

在傳統意義上,法律體系是指一個國家所有的法律,依照調整對象和調整方法的不同而對現行法律作出的分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承載著豐富的政治、法律和社會內涵。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載體。一個國家法律體系的狀況,反映著這個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的發展和完善狀況。法律體系完備的國家,都是制度比較成熟的國家。法律體系的完備程度是現代國家的一項重要制度指標。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反映國家政治價值觀,體現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制度化安排,并通過發揮自身功能明確、保護、促進國家的政治目標和社會理想,從制度上法律上確保國家的政治價值取向和發展方向。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保障法律規范和諧統一。法律體系是由法律規范構成的,一個法律規范可能分別表現在不同的法律,或者不同層級的法律之中。法律體系的內部結構要求可以保證法的原則、目的與價值的一致性,法律規范的一致性。第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平衡不同領域法律發展的指引。通過對法律體系中不同法律部門的比較,可以發現制度建設的“短板”,從而可以有針對性地加強立法,適應社會全面進步的需求。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具有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重要作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法律載體,通過立法保障憲法確定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不動搖,保障憲法確定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不動搖。

一是以憲法和法律的制度剛性固本強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1982年12月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五次會議通過的現行憲法,以根本法形式明確了國家的根本任務: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四項基本原則寫入憲法序言,明確了四項基本原則是全國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政治保證。憲法確立的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原則和規則,為改革開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根據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和發展,在黨中央領導下,全國人大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先后5次對現行憲法部分內容作出重要修正,共通過了52條憲法修正案,修正案對于完善發展我國憲法制度,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高黨的依法治國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總結了我國的憲法制度建設的規律性: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必須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必須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必須堅持憲法的國家根本法地位,必須堅持憲法實施與監督制度化法規化?,F行憲法和五個憲法修正案,都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關鍵節點上黨領導人民作出的重大政治抉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成功實踐。

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以憲法為核心,加強重點領域立法,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完善發展。不斷完善國家機構的組織、職權、運行規則方面的法律,確立不同國家機關的體制、職責權限、運作方式、工作原則、議事程序,保障國家機關協調高效運轉,依法履職。制定各類行政法,規范和保障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確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的合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推動了適應現代化社會管理需要的法治政府建設。制定民族區域自治法,為維護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提供了法律保障。制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層民主制度。根據“一國兩制”方針制定了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為香港、澳門的順利回歸和長期繁榮穩定提供了法律保障。黨的十八大之后,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制定國家安全法、反間諜法、反恐怖主義法、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網絡安全法、國家情報法、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等,為維護國家安全和核心利益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二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在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是思想不斷解放的過程,也是制度不斷創新和完善的過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圍繞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強立法工作,披荊斬棘,以法律手段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改革開放之初,建立市場經濟法律制度成為當務之急。這個時期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制的立法是破冰的航船,肩負著破舊立新的歷史使命。在黨中央領導下,從1979年到1982年,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經濟類法律、法令有12個。有代表性的立法包括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個人所得稅法、經濟合同法、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商標法等。六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37件法律中,有關經濟方面的法律有22件,有關對外開放的法律有10件。制定民法通則是這一時期的一項重大立法成就,確立了我國民事法律的基本制度,也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構建了制度基礎。七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和59件法律,27個關于法律問題的決定,其中,有關經濟方面的法律有21件。主要有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著作權法、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稅收征收管理法等一些對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具有重大影響的法律。八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繼續把加快經濟立法作為重要任務,圍繞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環節,努力構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框架。五年間共通過法律85件,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33個。

九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圍繞“到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立法目標,進一步充實和完善有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立法。制定了合同法、農村土地承包法,修改了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等。

十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以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目標,著力提高立法質量,進行了很多意義重大的立法實踐。這期間制定的物權法,前前后后共審議了8次,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權法律制度。制定的企業破產法、反壟斷法等,確立了保護和促進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的法律制度。

十一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新的起點上繼續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把更多精力放到法律的修改完善上,放到推動法律配套法規的制定修改上,同時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制定一些新的法律,相繼制定了社會保險法、循環經濟促進法、企業國有資產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侵權責任法、車船稅法、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等。

經過不懈努力,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立法日臻完善。公司法和各種企業法,建立市場主體資格制度,確保企業都是市場經濟中的平等競爭者,都必須按照通行的市場規則運行。物權法等法律,尊重和保護財產權,保護市場主體的財產權益。合同法等法律,維護合同自由,明確市場交易規則。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保障國家對市場的適度干預。社會保險法等法律,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平衡社會利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法律制度上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推動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

三是以立法形式確保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相統一,確保經濟社會發展既生機勃勃又平穩有序。處理好改革開放和立法的關系,是當代中國一個重大的政治課題,也是擺在國家立法機關面前的重大法律課題。改革和法治目標是完全一致的,但表現方式不同。法治是立,改革是破。法治是定,改革是變。法治強調維護現行法律的權威和經濟社會秩序的穩定,改革是突破體制機制的約束。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的主要任務是逐步打破計劃經濟體制對生產力的束縛,建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制定和修改法律條件尚不成熟、改革舉措需要先行先試的情況下,全國人大常委會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權決定,授權國務院和經濟特區立法,為特定領域或者局部地區先行先試提供法律依據。1980年通過關于批準《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的決議;1981年授權廣東省、福建省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經濟特區的各項單行經濟法規的權力;1984年授權國務院改革工商稅制發布有關稅收條例草案試行,1985年授權國務院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方面可以制定暫行的規定或者條例;1988年授權海南省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規的權力,1992年、1994年、1996年分別授權深圳、廈門、汕頭和珠海人大及其常委會和政府制定法規和規章的權力。這些授權決定以法律形式為改革開放先行先試提供了支持和法律保障。黨的十八大以后,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努力處理好改革與法治的關系,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2015年修改立法法,進一步明確授權規定,為授權立法提供了法律依據;進一步完善立法體制,明確立法權限,健全保證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機制和程序。

一個國家走什么樣的法治道路是由這個國家的國情決定的?;仡欀袊厣鐣髁x法律體系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可以清楚看到,我們要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法律表現形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永葆本色的法治根基、創新實踐的法治體現、興旺發達的法治保障。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部門和層次

法律體系的部門劃分,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劃分方法。法學學術界曾經提出過若干不同的法律部門劃分方法?,F在的七大法律部門的劃分,是立法機關綜合研究各方面的意見,根據立法調整的對象和調整方法的不同,根據立法工作的實際情況和需要提出的。

憲法是法律體系的統帥和核心,具有最高法律地位。任何法律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1.憲法相關法部門。憲法相關法部門的特點是通過具體立法把憲法規定的國家政治制度具體化。目前憲法相關法方面的法律有49件,主要包括選舉法、代表法、立法法、各國家機構組織法、監督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反分裂國家法,以及其他維護國家安全的立法、保障公民政治權利的立法,等等。今年3月,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修改立法法,突出黨對立法工作的全面領導,完善立法的指導思想和原則。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明確合憲性審查要求,完善備案審查制度。完善有關授權決定的規定和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專屬立法權規定。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包括擴大設區的市立法權限范圍,完善部門規章制定主體,增加區域協同立法有關規定,明確立法技術規范、緊急立法程序等等。立法法的修改完善了國家立法制度的頂層設計,標志著我國立法從“有法可依”向“良法善治”的進步。這是憲法相關法領域的重要立法實踐。

2.民商法部門。民法與商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有些國家實行民商分立,我國實行的是民商一體的體例。民法調整一般的民事關系,商法適用民法的一般精神和原則,具體的商事法律規定商事活動的行為規范,但不涉及民法中的人身非財產關系。我國相繼制定了24件現行有效的民商法律,這些立法確立了調整財產關系的物權保護制度、侵權責任制度、合同制度、擔保制度、知識產權制度、公司制度、企業制度、破產制度、票據、保險、證券制度以及調整人身關系的婚姻制度、收養制度、繼承制度等。從調整的范圍來看,民商法是調整范圍最廣泛的法律部門,民商事領域的法律尊重個人的獨立、意志自由、權利平等、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因此被認為是市場經濟的基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成功地進行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改革,民商事法律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民法典是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民事法律不斷完備的基礎上,對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加以編纂而成的。編纂民法典是對現行的民事法律規范進行編訂纂修,有幾層含義:一是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規定進行修改完善,二是針對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新規定。三是對不同時間、不同法律中涉及同一事項的規定進行清理,避免法律適用中的交叉和混亂。民法典的編纂為以后成熟法律領域的法典化提供了范本。

3.行政法部門。行政法是規范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律保障。行政法部門的法律數量是七個部門法中最多的,目前有96件,包括一般行政法,如行政訴訟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許可法等法律,規定所有行政機關都必須遵守的普遍原則,也包括部門行政法,如行政管理某一方面的法律。行政法的立法宗旨,是在保障政府有效行使行政管理權的同時,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利不受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侵犯。我國的行政法通過確立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明確政府的職責權限和管理方式,確保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職能,同時發揮不同社會組織和個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創造生機勃勃的社會局面;通過系統地規范和約束行政權力,保障人民賦予的權力用來為人民謀利益。

4.經濟法部門。經濟法是國家對經濟活動進行管理、調控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目前該部門中有83件法律。經濟法的基本功能,一是國家對市場經濟的適度干預,二是維護社會公平。所謂國家適度干預,是指在尊重市場經濟主體自主權的前提下,為了克服市場經濟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進行的適度干預。干預行為必須合法,程序必須完備,經濟活動主體必須享有法律明確規定的救濟權。維護社會公平是指實體權利和資源配置必須公正,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必須有法可依,政府調控權和經濟主體之間的權利必須平衡,排除政府行為的任意性和選擇性。我國經濟法所確立的制度包括反不正當競爭制度、反壟斷制度、市場監管制度、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價格制度、商業銀行制度、審計制度、投資制度、政府采購制度、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制度等,目的是糾正市場經濟的弊端,為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環境。例如反壟斷和反資本無序擴張的法律制度就是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近年來我國平臺經濟迅速發展,給反壟斷和反資本無序擴張提出了新的課題。有的平臺企業通過壟斷控制了越來越多的資源,憑借掌握的大量數據和算法,從供需兩端限制甚至排斥競爭對手,跨界滲透,野蠻生長,侵犯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小商小販的權益,對消費者精準算計,賺取利潤。監管部門針對突出問題運用反壟斷法的相關規定對平臺企業進行監管和處罰。市場經濟是“看不見的手”,經濟法就是“看得見的手”,是政府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手段。

5.社會法部門。社會法是調整勞動關系、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關系以及弱勢群體保護法律的總稱,現行有效的相關法律有27件。根據中央加強社會建設的要求,十三屆全國人大設立了社會建設委員會,進一步加強社會領域立法。社會法產生的基礎是政府維護社會公平和公民基本人權的職責,它表現為對民法經濟自由原則的修正,學術界將之稱為“第三領域”,即第一領域為公法,第二領域為私法,第三領域為社會法。市場經濟鼓勵競爭,忽略人們之間經濟條件、個人能力、資源占有、社會地位的差異,而社會法體現國家主動參與社會資源分配,通過政府的有限介入維護社會實質公平。我國社會法部門確立的基本制度包括:勞動基準制度、勞動合同制度、勞動安全制度、勞動報酬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就業促進制度、社會保險制度等等。這些制度的目的在于通過國家義務,達成社會公正,進而促進社會和諧和全面進步。例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勞動關系雙方事實上的不平等,勞動者的權利無法通過契約自由得到保障,因此必須由國家確定勞動基準和勞動合同的法定限度,保護勞動者權利。勞動合同法實施以來,在保護勞動者權利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F在也面臨著新問題,隨著平臺經濟成為重要的新經濟形態,平臺用工成為重要的新就業形態。平臺經濟就業人員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而且多為靈活就業,平臺在勞動關系中處于優勢地位,造成勞動者權利遭到侵犯而沒有相應法律保護的情況。

6.刑法部門。刑法是有關犯罪、刑事責任與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刑法部門的法律有4件,雖然數量不多,但對于保障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安全,保護國家、集體和公民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維護社會秩序,具有重要意義。刑法的功能,一是懲罰犯罪,維護社會正義,二是規范國家刑罰權,罪刑法定。我國刑法規定了危害國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侵犯財產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危害國防利益罪、貪污賄賂罪、瀆職罪、軍人違反職責罪等十大類犯罪,確立了罪刑法定、犯罪與刑罰相當、自首、正當防衛等制度,以及財產刑、自由刑和生命刑為主的刑罰制度。我國的刑事法律規范除了刑法以外,還有十一個修正案,總共有483個罪名。

7.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部門。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是關于解決社會糾紛的訴訟活動與非訴訟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我國先后制定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構成了我國訴訟制度的有機整體。訴訟法的意義在于為司法權設定程序,防止司法權濫用,目的是為受到侵害的權利進行恢復和救濟。司法是恢復正義和獲得社會公正的最后渠道。由于訴訟法是程序法,因而其使命即在于保證上述六個實體法門類中權利和義務的最終實現,其價值獨特而重大。程序法部門除了訴訟程序法之外,還有仲裁法,人民調解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等非訴訟程序法。這些非訴訟程序法分別對應相應的糾紛解決方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統一的,也是分層的。統一而又分層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一個特點,這和其他國家完全不一樣。所謂統一,就是我們國家只有一部憲法,一個國家立法機關,一個中央政府,國家權力在憲法和法律中有清楚明確的規定。另一方面,我國的法律體系又是分層的。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形成了法律規則的不同層次。我們國家幅員遼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經濟發展狀況、人口規模以及所面臨的情況差異很大,所以在制度設計上,地方依法享有立法權。根據立法法的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生態文明建設、歷史文化保護、基層治理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多年來,享有地方立法權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擔當作為,緊緊扣住地方發展需要,回應群眾對規則的訴求,發揮地方立法實施性、補充性、探索性特點,制定和修改了一大批地方性法規,為深入推進依法治國,推進治理方式轉變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個政治、經濟大國也必然是一個法律大國。從國家治理的角度看,法律制度的完備程度反映著執政黨依法執政的能力,國家政權的領導力和凝聚力。歷史經驗證明,國家穩定、社會昌明是法律體系建構的前提。

四、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完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厲行法治,加強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頂層設計,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作為總攬全局、牽引各方的總抓手,推動法治中國建設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取得了重大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成果。截止到2023年4月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閉幕,我國現行有效法律295件,行政法規599件,地方性法規13000余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更加科學完備、統一權威,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憲法實施制度體系不斷完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堅持憲法確定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不動搖,堅持憲法確定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不動搖。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對現行憲法作出21條修改,內容非常豐富,包括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國家的指導思想、充實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全面領導的內容、完善依法治國和憲法實施舉措、確立國家監察制度等,夯實了立國興邦、長治久安的制度根基,使憲法始終保持同時代發展要求同頻共振,發揮根本法的規范、引領、推動、保障作用。

憲法的生命在于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于實施。一是完善憲法相關法,保障憲法實施。制定監察法、監察官法、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修改選舉法、全國人大組織法、全國人大議事規則、地方組織法等,確保憲法規定的原則制度得到有效實施。二是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十三屆全國人大設立了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其重要職責就是“推動憲法實施、開展憲法解釋、推進合憲性審查、加強憲法監督、配合憲法宣傳等”。2018年以來,憲法法律委在統一審議監察法、刑事訴訟法、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外商投資法等法律中,都進行了合憲性審查,這已經成為一項重要制度安排。三是通過備案審查制度維護國家法治統一。維護國家法治統一是憲法實施的一個重要方面。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就是維護國家法治統一的一項憲法性制度。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將備案審查工作列入每年的工作要點和立法、監督工作計劃,五年間共接收報送備案的規范性文件4778件。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圍繞貫徹“有件必備、有備必審、有錯必糾”的總要求,擴大備案審查監督范圍,共接收報送備案的規范性文件7261件。五年間,累計督促推動制定機關修改完善或者廢止各類規范性文件約2.5萬件。

今年3月修改的立法法,將近年來憲法實施和監督工作中的創新經驗和有益做法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明確法律案起草和審議過程中、備案審查工作中的合憲性審查要求,完善主動審查制度,明確專項審查制度、備案審查銜接聯動機制、法律法規清理制度,健全保證憲法全面實施的制度體系,更好發揮憲法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二)法律法規體系更加系統完備

全國人大常委會緊跟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緊貼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對法治建設的呼聲期盼,緊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的法律需求實際,有計劃、有重點地推進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立法工作呈現任務重、覆蓋廣、節奏快、質量高的顯著特征。

編纂民法典是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接續奮斗的重大立法成果,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把我國多年來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的一系列重要制度成果確定下來,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標志性立法。與此同時,新時代這十年,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國家安全、衛生健康、公共文化等重要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統領性法律相繼制定出臺,生態環境、教育科技等重要領域的法律作出全面系統修改,網絡數據、生物安全等新興領域立法取得突破,涉外領域立法得到加強,涉外斗爭法律工具箱逐步充實豐富。

法律體系的完善不僅需要填補立法領域的空白點、薄弱點,也要增強法律體系的系統性和協同性。以生態環境領域立法為例,2018年憲法修正案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全國人大常委會相繼制定修改了20余部相關法律,包括全面修訂環境保護法,修改完善污染防治、資源保護以及重要流域區域生態保護相關法律,構建形成了更加協調、相互銜接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此外,在民法典制定、刑法修改過程中,也根據實踐需要相應充實完善環境保護相關內容,統籌推進各項立法,增強法律之間的一致性,更好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法治合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新制定法律73件,修改法律244件次,作出立法解釋10件,通過有關法律問題和重大問題的決定105件次。這些沉甸甸的數據,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日益完備、日臻完善的腳步,也推動著法律體系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時效性進一步增強。

(三)立法體制機制更加成熟完善。

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統籌立改廢釋纂,遵循和把握立法規律,發揮不同立法形式在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作用。

一是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更加有效。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充分發揮在立法各個環節的主導作用,妥善處理各方利益,確保法治公平、權威、有效。比如,編制立法規劃、立法工作計劃、專項立法工作計劃,發揮統籌協調作用;組建立法工作專班,更好發揮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牽頭起草基礎性、綜合性、全局性重要法律草案的作用;完善立法項目征集、立法重大利益調整論證咨詢、法律草案通過前評估等制度等。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托、各方參與的立法工作格局進一步成熟定型。

二是立法形式更加豐富。綜合運用立改廢釋纂等多種立法方式,發揮不同立法形式在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重要作用。立法實踐中,既有民法典這樣的“大塊頭”,也有全面禁止野生動物非法交易和食用的決定、反食品浪費法這樣的“小快靈”。針對涉及重大改革的立法工作,著力發揮立法引領和推動作用,通過及時作出授權決定和改革決定、打包修改相關法律等方式,確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據。

三是立法主體進一步擴展。2015年修改立法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并對地方立法權限范圍作出明確規定。2023年修改立法法,將國家監察委員會制定監察法規、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浦東新區法規、海南省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海南自由貿易港法規納入立法法予以規范,同時擴大設區的市立法權限范圍,擴大部門規章制定主體。

四是立法生動體現全過程人民民主要求。不斷拓展人民群眾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渠道,確保從立法項目的確定到法律草案的起草、審議、通過等各個環節都能聽到來自人民群眾的聲音,確保立法反映人民群眾的共同意志和要求。繼法律草案在一審之后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之后,法律草案在二審之后再次公開征求意見已經成為常態。黨的十八大以來,共有230多件次法律草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約131萬人次提出390多萬條意見建議。截至目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共設立了31個基層立法聯系點和1個立法聯系點,人民群眾通過立法聯系點對153部法律草案、立法工作計劃等提出19290余條意見建議,3500余條意見建議被不同程度采納吸收。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新時代的十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譜寫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恢弘畫卷,濃墨重彩書寫了全面依法治國的宏偉篇章。以憲法為核心、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適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國家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總體上實現了有法可依,在深刻變革的社會大背景下形成了安定和諧的社會法律秩序,憲法法律成為引領、規范、推動和保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法治力量。這是我們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我們繼續前進的新起點。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十四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職的第一年。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立法任務艱巨繁重。趙樂際委員長在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指出,要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更加科學完備、統一權威。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編制工作已經啟動,正在向各個方面廣泛征集立法項目,將突出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2023年度立法工作計劃,今年圍繞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推進文化自信自強、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綠色發展、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完善國家安全法治體系等8個方面,安排了17件繼續審議的法律案和18件初次審議的法律案。還有一些預備審議項目,如條件成熟也可能提起審議。

新征程上,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斷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更好發揮憲法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作用,為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法律支撐。

(主講人系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

來源:全國人大

編輯:redcloud

亚洲成AV年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视频久久,久久亚洲欧美国产精品,日本中文一区免费观看